今年第一个没上映就挨骂的导演?姜文6年前的一句话,说得太对了

来源:人气:580更新:2024-07-30 16:30:04

这几年,国产大尺度电影不少,“骚操作”也越来越多。

比如去年《坚如磐石》的“预告片打码”

一段舌头被马赛克处理的画面,配上“舌头割下去一半”的台词,令人浮想联翩。

正片问世后,观众才知道,这舌头完好无损。

虽说有点“自导自演”,但这一招确实吊足了观众胃口。

再比如去年上映的《涉过愤怒的海》

首支定档预告发布,映入眼帘的,就是醒目的黑底红白大字——

“建议十八岁以下观众谨慎选择观看。”

对于一部有暴力镜头的犯罪片,你能想象这几个字的吸引力有多大。

之后,开始主动给自己“分级”的新片,也越来越多。

画面处理后,成功引进大陆的《周处除三害》,在官方物料中秀起了花活。

不久前上映的《默杀》,预告里也出现了“建议未成年观众谨慎选择观看”的字样。

每一张海报上,这几个字也都独行呈现。

国产片发力了,那边即将上映的好莱坞电影《死侍与金刚狼》《异形·夺命舰》,也纷纷开始效仿。

宣传噱头也好,对观众负责也罢,总之人家确实也没做错,你还真挑不出毛病。

除了以上这些影片外,还有部国产大尺度电影,“操作”最为与众不同。

片名很简洁,3个数字,《731》。

25岁以上的观众,基本上都明白这三个数字,背后是怎样的历史及含义。

而在5月份流出的第一版预告末尾,片方还特地贴上了一段片头龙标动画

意思很明白,就是告诉全国观众,影片离正式公映仅一步之遥

回顾2000年后的华语影史,这种“心急”的做法,应该还是头一次见。

不过细细揣摩,你能感受到《731》主创内心的五味杂陈。

导演赵林山曾在获得龙标文件后,公开形容:

“那天,妻子就像那次捧着我的诊断书扑在我怀里一样,我们相拥哭泣不止。”

(注:导演赵林山2018年被诊断患癌,之后确认系误诊。)

前后花费9年,第一笔500万投资是自己找人担保借款,中途因题材敏感历经多重坎坷。

赵林山这一番感慨,能看出来应该是真情流露。

影片放出预告后,外界确实期待不已。

有说法称影片将定档7月31日,正好与片名形成呼应。

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,出事了。

01、

网传电影《731》遭遇众多家长举报,要求禁止上映。

抵制上映这事,听着很耳熟,去年《奥本海默》登陆日本时,也发生过。

《奥本海默》讲述美国研制原子弹用于战场,被日本人抵制,这事儿好理解。

《731》揭露的是日本731部队在中国犯下的暴行,却被中国人抵制?

言论发酵后,一位与导演赵林山关系密切的博主,又发视频反驳:

“对于举报,来自赵导的准确消息是,目前电影还在做后期,首映和公映时间尚未确定。”

好像把遭到举报这事,给完全否认了。

其实,这两种说法,并不存在矛盾。

《731》被一些人抵制,是预想中必然会发生的。

只是有没有被晒在阳光下的区别。

我们应该理清的核心问题是,电影仍在“做后期”,是否真的与这些可能存在的“抵制声音”有关

一种可能是,《731》确实只是在进行后期制作。

很多人好奇,《731》都公开晒出片头龙标了,怎么还要做后期?

这里解释一下。

片头龙标动画,是影片报审省级广电部门,获得初审通过后,就可以向国家电影局申请领取。

申请通过后,会给你一张碟,里面就是片头龙标动画了。

但有龙标,还无法直接上映。

最关键的,还需要通过国家电影局的“技术审查”。

顾名思义,通常就是审核技术层面的制作,比如后期字幕、音效等。

审查全部完毕,电影局会开具一份《电影公映许可证》。

凭借它,电影才能进入院线市场,以及参加国外电影节。

当然,国家电影局作为电影类最高审查机关,自然也有权对“非技术问题”进行指导,要求片方进行整改。

比如涉及到特殊时代的情节表现,对人性丑恶的极端描写,以及某些台词、画面引发的生理不适。

具体我们可以参考姜文2014年的《一步之遥》。

早早定档,提前47天开启预售。

结果临门一脚了,审查出了问题,只能反复回炉。

最终不仅首映礼没赶上,临上映仅剩6天时,影片还没拿到电影局的公映许可证。

面对外界疑惑,大多数片方一般也讳莫如深,普遍会以“做后期”进行解释。

所以《731》目前到底处于哪一个阶段,又到底是因为哪一种原因“完善后期”。

这个咱们不是当事人,还真没法下定论。

02、

为什么这样一部电影,会掀起这么大风浪?引发这么多关注?

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731事件。

731部队成立于1936年,最初是用来防疫。

后来在1939年执行细菌战计划时,受到了日军高层重视,于是100多人的部队迅速扩充到4000多人。

日军为他们建了新的基地,基地的两座战俘收容所里关押着上千中国人,731部队就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活体试验。

为了测试人体极限,他们强迫俘虏不睡觉、绝食和绝水;

为了研究冻伤,他们把战俘丢进零度以下的实验室观察;

为了研究细菌,他们在战俘身上接种各类病菌。

甚至为了测试母爱,他们将母子放进高温试验室里不断给加温,观察母亲究竟是能忍受脚板被烤焦也要保护孩子,还是把孩子踩在脚下隔绝温度。

令人震惊的是,参加这些试验的,不是什么疯子变态,而是日本很多高校的生物部和医学部,其中就包括东京大学、京都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。

可惜战后,731部队在投降前处决了所有俘虏,烧毁了大量资料,爆破了基地建筑,试图抹去这段历史。

然而几十年后,这段历史还是清晰地呈现在国人面前。

1988年,牟敦芾执导的电影《黑太阳731》向国人展示了731部队的累累罪行。

2018年,日本NHK电视台播放了纪录片《731部队》。

该纪录片分为《731部队(前篇)人体实验是这样展开的》和《731部队(后篇)队员们的真实面目》。

制作团队走访了俄罗斯国立档案馆,找到了记录731部队罪行的录音,真实性极高。

既然已经有珠玉在前,还有必要拍摄这部《731》吗?

当然有。

就在2021年8月,俄罗斯联邦安全局(FSB)曝光了731部队罪行的一些新史料,包括日军高官的审讯笔录,上面详细记载着活人被切除脏器后伤口受损的情况。

巧合的是《731》就在2021年9月在青岛开了开机发布会,次年1月杀青,时间也刚好对得上,观众自然期待看到更加真实的历史。

03、

从《731》官宣开机,到首支预告发布,网上对影片众说纷纭,态度不一。

大家议论的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。

第一是对导演。

导演赵林山资历太浅,广告导演出身,过去12年仅仅拍了2部电影。

一部是2012年的《铜雀台》。

这部影片汇聚了周润发、刘亦菲和苏有朋等大腕儿,有一定影响力,但豆瓣评分只有5.3分。

第二部是2014年的《我的前任是极品》。

豆瓣评分6.3分,看过的人寥寥,如今连片源都不好找。

从2014年到2021年,赵林山整整7年再无新作品,又回到广告圈拍广告了,顺带筹拍《731》。

到这一部里,主演名单上又是熟悉的大咖,王志文、李乃文、姜武。

讲道理,这么严肃的题材,这么多好演员,不怪网友担心会不会再度被他“糟蹋”。

第二是对电影风格。

35年前的那部《黑太阳731》,本质上是一部充满血腥和猎奇的邪典片。

它是香港执行分级制度后的第一部三级片,至今仍在禁片名单里。

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,一部香港片能拍成这个水平,已经实属不易。

但是35年过去了,《731》给人的感觉还是邪典片的风格。

尽管预告片只有100秒,但高强度的颜色对比,大面积暖色调和冷色调碰撞,刻意的构图,让人不免想到日本战后的新浪潮电影。

充满年代感的字体,惊悚的文字标题,歇斯底里的表情,血淋淋的器官特写,又让人想到90年代那些香港犯罪片。

这些糅合在一起,就导致很多观众眉头紧锁。

从预告片里你看不到太多历史的厚重感,血腥和猎奇元素削弱了731事件本身该有的庄严沉重。

20年前,很多扫黑剧打着“大案纪实”、“犯罪实录”的幌子,将重点放在了描述犯罪分子的偏激人格,或者“江湖义气”上。

很多观众看了这样的剧,反而和犯罪分子深深共情了。

大家对《731》也有类似的担心。

明明应该是一部沉重的历史片,但是在创作时,会不会掉入喷洒血浆和猎奇画面的窠臼里。

虽然这些画面的残忍度,远还不及历史真相的千分之一。

而且观众在观看时,可能会兴趣发生偏移,最终收获像看《电锯惊魂》那样的廉价快感。

这和电影的创作初衷,是背道而驰的。

第三是对电影细节。

很多细节帝指出预告片里出现了多处历史错误。

比如,一开始日本军官在艺伎馆里大谈人体实验的细节,这一段不符合历史。

731部队的管理很严格,即使是最高层也不可能随意向外部透露试验的细节。

731的成员外出严禁穿军服,除了核心部分外,各部门之间不得相互交流,后来是苏军抓获了731部队的成员才获悉了相关的情报。

再比如电影中为了表现日本鬼子的残暴,让实验者穿上了红色的防化服。

能理解导演是想体现视觉冲击,隐喻这些人是嗜血的魔鬼。

但日军的回忆里,防化服是白色的,其他还有一些报道记载是墨绿色的,上面用白色的油漆写上编号。

这一点《黑太阳731》里还原得比较真实。

还有一闪而过的四方楼,俯瞰镜头下,黑乎乎的,看不清。

历史上真实的四方楼墙面是红色的,窗户采用纱窗,墙壁红色或者黑色为了防蚊虫,外部墙体贴着白色瓷砖,这些细节在预告片中没有体现。

总之一句话,这些网友觉得影片的细节粗糙,服道化不到位。

进而对影片的整体质量,表示担忧。

04、

皮哥理解这部分网友的悲观情绪,整个预告片呈现的效果,确实还可以更好。

但如果就因此抵制影片上映,这无异于因噎废食。

鲁迅说,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,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。

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,还有人愿意拍这样的作品,即使它不完美,但我仍觉得它是一部勇气之作。

导演赵林山透露,这个项目早在2017年就启动了。

当时正值中国电影的腾飞期,想要拍电影赚钱拍啥不好,偏要拍这种沉重的题材,还不一定能上,上了搞不好还要挨骂。

除了情怀,确实找不到第二种解释。

对于影片的风格,大家说它猎奇也好,重口味也罢,概括起来就是不高级。

皮哥注意到,一些网友确实提出了一种“高级拍法”。

就像2022年的《万湖会议》一样。

该片讲述的是二战期间,15名纳粹德国高级官员在万湖别墅召开了一场秘密会议,会议上这些帝国精英举止文雅,思想缜密,侃侃而谈。

但是他们谈论的内容却是如何高效地进行犹太人屠杀,这个70分钟的会议催生了奥斯维辛集中营、毒气室、焚尸炉等等惊世骇俗的杀戮工具,决定了600万犹太人的命运。

用最优雅的方式讨论最龌龊的事,这就是本片高级的地方。

全片一枪没开,一具尸体也没有,但却让人感到深入骨髓的恐怖。

如果《731》也这么拍,是不是能把厚重的历史感和凌冽的人性拍出来?

这个建议看似美好,但仔细一想,放到当下的中国市场,还是行不通。

因为《731》是一部院线电影,而非纪录片。

院线电影首要服务的是普通大众。

它可以是一部历史片,可以是一部战争片,但首先它必须是一部情绪影片,这个题材就注定了它必须给大众传递浓烈的爱国情绪。

而爱国情绪,必须是简单直接的。

看《长津湖》,我们只需要知道我军是英勇的,敌军是纸老虎,就够了。

看《你好,李焕英》,我们只需要知道妈妈是伟大的,就够了。

看《战狼2》,我们只需要知道吴京是无敌的,就够了。

这就是情绪电影的特点,在情绪上添加任何的修饰和弯弯绕,都会起到反效果。

原因很简单,大家生活这么累,走进电影院都想放松一下。

即使是这类沉重的电影,公众也只愿意动用浅层思维,深度思考很难调用。

你把《731》拍成重口味猎奇片,观众会错愕惊讶,不忍直视,但却能最快领略到“日本鬼子是魔鬼”的情绪。

这么拍,不高级,但却很实用。

反之,走艺术路线,那么只有少数观众能领会到导演的高级,多数观众只会骂导演“不尊重历史”,甚至“屁股歪了,美化侵略者”。

陆川当年拍摄《南京!南京!》就是想拍出高级感。

最后的结果就是,这部影片上映15年后,依然有人骂他是汉奸。

冯小刚当年拍《一九四二》,也选择了高级拍法。

影片质量很高,但大家反应太沉重了,票房惨败。

而他之前拍《唐山大地震》,选择了一种情绪直给的简单拍法,徐帆一场哭戏立刻让观众共情,电影大卖。

《731》作为这类题材的试水之作,只能简单直接,想拍深,太难了。

05、

2018年,姜文在电影论坛上谈到,抵抗侵略者是全世界最应该拍摄的题材,这方面中国做得远不如洋人好。

如今中国的小镇青年,知道“纳粹是坏人,犹太人是受害者”,就是因为洋人在不断地拍摄相关作品,不断输出这个信息和背后的情绪。

这些作品是多样的,有《辛德勒的名单》这样严肃的,有《美丽人生》这样感动的,也有《虎口脱险》这样搞笑的。

这些作品从多个维度传递了反战的情绪。

但是中国在抗战方面的作品是不够的。

不仅是洋人,甚至是中国人自己,很大程度上都不清楚日本人当年做了什么。

中国目前的抗战作品还是抗日神剧为主,题材单一,内容单一,主题也单一。

姜文做了革新,拍出了《鬼子来了》,他让观众在抗战影片里有机会笑出来,这种荒诞感是他的突破。

这一次赵林山的《731》也是一种革新。

在这个题材尘封了35年后,又有人重新捡起来,用九年的时间打磨出了这样一部电影。

对于影片创作上的问题,咱们作为观众,或者说一个中国人,可以各抒己见,甚至批评,这都合情合理。

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创作路线是走高雅还是通俗,以及对细节的考究。

本质上这些网友还是期盼《731》能够拍得更好,以让更多国人了解当年日军的兽行,勉励不忘国耻,发奋图强。

但影片还没上映,一些人就提前准备了脏水和大棒,拿着“儿童心理影响”大做文章,试图将影片扼杀在摇篮里。

对于这部分人,皮哥很难不怀疑其内在成分及动机。

姜文说,我要用电影让全世界都知道日本人曾做过什么。

我想电影《731》的上映,依旧是咱们的电影创作者,在践行这一简单而质朴的赤子深情。

期待流言蜚语散去,这部影片能早日和观众见面。


Copyright © 2021-2022 神马影视